成人外科中心
成人心脏外科中心是阜外医院外科系统最大的诊疗中心。其服务的专业范围为6岁以上的所有心脏病患者,包括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脏肿瘤、心肌病、心脏外伤、心律失常以及各种重症晚期心脏病。
成人心脏外科中心现有床位110张,分三个病区(八病区、九病区、十三病区)。配有一个25张床位的现代化ICU和拥有6个手术间的一流手术室。日手术量近20台,年手术量3000例以上,是全世界最大的成人心脏外科中心之一。
成人心脏外科中心技术力量雄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朱晓东教授受任首席专家。全国知名的心血管外科专家,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学会主任委员胡盛寿教授亲自指导并参与中心的医教研工作。中心主任由许建屏教授担任,宋云虎和孙寒松教授任副主任。中心现有正主任医师8名,副主任医师11名。
成人心脏外科中心有7名研究生导师,并且是国家的心脏外科博士后流动站和国家教委重点学科点,拥有心脏瓣膜及辅助循环研究室和器官移植研究室。在心、肺移植,人工心脏瓣膜,组织工程,心肌细胞移植,人工心脏等方面开展着国内领先的研究工作。
小儿外科中心
自1957年我院开展全国首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以来,阜外医院小儿心脏外科经过了40多年的发展历程,现已建成由外科、麻醉、体外循环及小儿重症监护组成的全国最大的小儿先心病诊疗中心,年手术量2000多例,简单的先天性心脏畸形的手术成功率为99%以上,复杂先心病尤其是婴幼儿复杂畸形的手术成功率逐年提高,现已达90%以上。
阜外医院小儿心脏外科中心是由一批经验丰富、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爱岗敬业的优秀的医疗护理人员组成的团队,目前有医师和护士共131人,其中工程院院士1人,副教授以上职称18人;具有博士学历18人,硕士10人。
小儿心脏外科中心包括小儿心脏内科、外科二病房、外科六病房和小儿重症监护病房,现有病床位138张。拥有先进的呼吸机20台、监护仪28台、血气分析仪4台、婴儿监护系统2台、麻醉监护中心等先进的监护治疗仪器设备,能保证中心工作快速、有序而精确的进行,从而保证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好的治疗。
阜外医院小儿心脏外科中心主要负责人
指 导:郭加强,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晓东,教授,工程院院士。
中心主任 : 刘迎龙,教授,博士生导师。电话:010-68314466-8188。
二病房主任: 沈向东,教授兼中心副主任。
护 士 长: 李芹。电话:010-68314466-8652/8651。
六病房主任: 李守军,副教授兼中心副主任。
护 士 长: 张梅梅。电话:010-68314466-8616/8241。
小儿ICU主任:王旭,副教授兼中心副主任。
护 士 长:贾艳。电话:010-68314466-8252/8102。
麻醉组组长:常永男,教授。
手术室护士长:常青。电话:010-68314466-8585。
体外循环组组长:李桂芬。电话:010-68314466-8585。
血管外科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外科从1958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主动脉手术,到1993年底,已开展手术273例,历经几代人之努力,不断积累手术经验,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技术骨干。从1994年至今,完成各种主动脉瘤手术达到900余例,主动脉夹层手术700余例。已成为全国最大、世界较大的主动脉外科中心之一,在手术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世界较先进水平。目前我中心有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5人,主治医师7人,住院医师8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者占90%,在读硕士研究生1名,博士研究生4名,博士后1名。我中心普通病房床位43张,拥有独立的术后恢复室(床位9张),年手术量为1000余例,其中心脏手术800余例,主动脉手术200例。可进行各种主动脉疾病、先天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及其它心血管病手术。
我中心在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手术治疗在数量和质量上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水平。在国内率先应用了许多领先的对于提高手术效果非常关键的临床技术,
1. “经腋动脉插管体外循环及选择性脑灌注技术”,有效地防止了主动脉弓部手术术后的脑部并发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 “城门洞法冠状动脉吻合技术”避免了主动脉根部替换术时大出血并发症,使根部替换手术死亡率明显降低;
3. “血泵法自体血液回收股动脉输入技术”使胸降主动脉瘤和DeBakeyⅢ 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更安全,用血量明显减少;
4. “经胸骨小切口主动脉根部替换术”使微创外科理念在主动脉手术中得以体现;
5. “全主动脉弓部替换术加支架象鼻技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可以避免二次手术,减轻患者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6. “非体外循环全主动脉弓部替换术”可以在常温下完成主动脉弓部手术,避免体外循环对患者的影响,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7. 主动脉夹层的细化分型方法, 对于术前决定手术适应证、制订手术方案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
8. 保留主动脉瓣膜的根部替换术(David手术),避免术后终生口服抗凝药物。
9. 完成国内最大一组有合并症的主动脉手术和再次及多次主动脉手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0. 我中心还开展主动脉夹层的内支撑性人工血管治疗,明显减轻患者的痛苦,已经完成100余例主动脉夹层的病人,成功率在90%以上,近期效果十分满意。
11. 应用分期和一期全主动脉替换术治疗复杂主动脉病变,可以改善预后和减轻患者的负担。
12. 各种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颈动脉狭窄手术的成功率已达到世界水平。
本中心在重视临床工作的同时,目前承担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国家“十五”计划关于主动脉手术的基础研究,还承担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急性DeBakey Ⅲ型主动脉夹层治疗新策略研究》,博士点基金《选择性脑灌注防止脑损伤分子机制的实验研究》,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降低心血管外科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临床应用》。
我中心多项临床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及市级奖励,2002年《胸主动脉瘤外科治疗新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获得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提高主动脉外科手术疗效的临床研究和应用》获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胸主动脉瘤外科治疗的系列研究》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提高冠心病外科治疗效果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获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曾获得医科院级及院所级医疗成就奖6项分别为《右锁骨下动脉插管选择性脑灌注在心血管外科的临床应用》、《应用“象鼻技术”治疗DeBakeyⅠ型夹层动脉瘤》、《Ⅲ型夹层动脉瘤手术基本方法的改进》、《右锁骨下动脉插管选择性脑灌注在心血管外科的临床应用》、《经胸骨正中小切口主动脉根部替换术》和《血泵法血液回收动脉输入技术》。我中心医生曾在国内外医学专业杂志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在国际专业杂志发表20余篇,参与编写和翻译多篇专业著作。
麻醉科
1956年阜外医院建院时就成立了麻醉科,是国内建立麻醉科最早的医院之一。尚德延教授为第一任麻醉科主任,从那时起麻醉科就承担胸部及心血管外科的麻醉和体外循环两方面临床工作,同时建立了麻醉学研究室,包括动物实验室和化验室,有专职干部编制。根据临床需要,开展研究工作。麻醉科同时有研究室建制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1958年后我院逐渐形成心脏血管专科医院,随着心血管外科的不断发展,麻醉专业及体外循环专业也相应发展。尤其80年代后国门开放,加快了麻醉和体外循环技术的进步,原来麻醉医师兼做体外循环灌注师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因此,自1983年麻醉科内设麻醉专业及体外循环专业,形成两支专业队伍。1988年后体外循环数量大幅度上升,从每天4台增加到每天12-13台,1992年到1994年来每年本院体外循环持续保持在2000例以上。病例数增加,危重病人增多,搭桥手术,婴幼儿复杂先心手术及大血管手术都明显增多。体外循环工作已走出手术室参加到急症抢救,PTCA后,CPR,ECMO等领域,发挥着特殊重要作用,体外循环已形成一支专门技术队伍。因此,1994年7月将麻醉科和麻醉研究室改设为麻醉科,体外循环科,麻醉体外循环研究室,以利专业的发展。
现在麻醉科共有39位成员,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生11人,主治医师15人,住院医师6人,科秘书2人,主管技师和护师4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麻醉和体外循环研究室有专职技术人员6人。
麻醉科集临床、科研和教学三大任务于一身,以临床麻醉为主要任务。去年完成心血管手术麻醉近5000台左右。此外,还担任大量的手术室外麻醉,院内急症抢救和部分术后ICU工作。
麻醉科为一开放科室,大力提倡国内外学术交流,特别是国内学术交流。为此,我们采取了下列措施:1、住院医师必须在其他医院和本院兄弟科室学习三年;2、主治医师轮流到其他医院麻醉参观学习,有条件时到先进国家进修;3、经常请院外同行专家或本院其他专业专家到本科讲学;4、每年邀请2-3名外国同行专家前来讲学;5、每年10人次以上参加国内学术会议,5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6、每年招收10-15名进修医师并逐渐将其纳入住院医师正规培训轨道;7、每年招收4名以上研究生,促进科研交流。
在干部培养方面以对住院医师和初年主治医师全面培养,鼓励高年主治医师专向发展为原则。麻醉科的教学坚持以心血管麻醉为中心的近期和远期目标相结合,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心血管麻醉和其他心血管专业相结合以及心血管麻醉和非心血管麻醉相结合的教学方针。我们以提高全体医师们的临床技能,减少和减轻心血管手术和麻醉死亡率和并发症为近期目标。为此,从1993年开始执行新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每周三上午30分钟晨课和周三晚上2小时专家讲课或病例讨论,每月第一个周一晚上读书报告会。
体外循环科
阜外医院体外循环科于1994年6月正式成立,现有人员23名。其中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3名,住院医师6名,主管 体外循环科"以生命第一"为主导精神。全科同志积极努力,认真负责地投入临床工作,每年完成体外循环手术近4000例。除开展一般性的体外循环外,还开展新生儿体外循环、血浆置换术、脑逆行灌注、深低温停循环、上下分流灌注、血液回收,含血停跳液灌注、离心泵的普及工作、体外循环膜肺支持治疗、改良性超滤、心脏辅助等先进技术。一些技术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大部分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科内管理以质量为中心,经济为杠杠,以制度为准绳。以按劳取酬,多劳多得为分配原则,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工作制度。全科上下共同努力,民主集中,求大同,存小异,形成一种在思想上宽松和谐、工作上紧张严肃的工作环境。
科研上以开发型科研带动应用型科研为主导思想。建科以来先后开发出氧合血灌注装置、鼓泡式氧合器、膜肺、氧饱和度仪、平面气泡报警仪定新产品,正式开发洗血球机、肝素化涂抹管道等高新技术产品。获多项国家专利并得到较好的应用。科室先后添置了成套设备,如血流流变学仪器、血小板粘附仪、血小板聚集仪、多功能电生理记录仪、膜片钳等。进行了血流流变学实验研究。每年发表文章约数10篇。今后科研重点是应用型和基础型科研,计划3~5年内进行国际先进课题研究。目前从事的科研主要有心脏手术中未成熟和老年心肌保护、体外循环的血液和神经保护。在临床上进一步完善新生儿体外循环、高龄患者体外循环技术和ECMO。加强体外循环中血液保护,争取大体重患者不输血,加强体外循环的监测,提高灌注质量。
科内以普及计算机技术为突破口,将其广泛应用于临床、科研和管理。如临床病例统计、科研资料的处理及查询、奖金分配等。储有较完备的国内最新专业信息。目前正在进行Internet网址建设,通过联网扩大交流。
目前有6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在培,2名医生分别在澳大利亚和美国进修学习。对科内青年医生有完整的培养计划,每周有固定读书汇报会。每周三为科理论学习时间,内容主要为体外循环新进展、相关的基础知识、专业讲座、病案讨论等。目前已出版《体外循环手册》《体外循环题集》。正在编辑体外循环基础研究和体外循环理论和实践等书籍。现主办季刊《体外循环通讯》以利于本专业的技术交流。
体外循环科每年承担20~24名进修生培养工作。对进修生有完整教学课程。每周一次讲课,做到讲课人员固定,内容固定、时间固定。每年举办2期体外循环理论培训班。
阜外医院体外循环科真诚希望和同道们合作,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提高,欢迎同道们来我科进修学习、指导工作。
科室历史简介
1956年麻醉科成立,在尚德延教授的领导下,最初开展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动脉导管缝扎术。1957年在动物实验基础上临床开展体表冰浴低温麻醉,使数百例心内直视手术及大血管移植手术获得成功。1958年在医院多科室合作下经过一百余次动物实验,于1959年将体外循环成功地应用于临床。当时采用的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自己研制的滚压泵体外循环机,麻醉医生自己动手仿制Dewall-Lillehei鼓泡式氧合器,60年代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采用上半身体外循环可引起腹腔脏器瘀血,尤其严重损伤肾脏,从而进行动物实验,采用同位素(I131)尹文氏兰(T-1824)进行体外循环中上半身及下半身血流动力学观察,结果发现阻断降主动脉后下半身仍有相当多血量,如同时阻断下腔静脉将会引起下半身脏器严重损伤。下腔回流不畅时将会引起上腔静脉压急剧上升,所有这些研究对以后体外循环操作技术提供了指导,避免并发症,提高了体外循环的安全性。1964年发现国外采用的葡萄糖作体外循环预充液可发生凝血反应,经离体实验后证实在一定比例时葡萄糖与血液,即使是库血也可发生凝血反应,从而改变了预充液配方,预防了体外循环中微栓的发生。60年代后期主要应用上海滚压泵体外循环机及碟片血膜式氧合器,常规合并应用体表中度低温。当时的灌注压是用心导管通过升主动脉插管连接弹簧压力表监测,中心静脉压通过切开大隐静脉放入塑料管连接玻璃水柱监测。
70年代我们对中药麻醉与针灸麻醉在心血管麻醉中的作用进行了实践和观察。与塑料工业研究所合作研制鼓泡式氧合器获得成功,对心血管手术开展创造了条件,作出了贡献。1975年以麻醉科徐守春教授负责配制心停液液进行临床试用和推广,长期以来经升主动脉灌注冷晶体停跳液得到满意效果并沿用至今。除自升主动脉灌注外还开展右房、冠状静脉窦逆灌注,以及冠状动脉直接灌注,搭桥手术还从桥灌。1979年开始改变心脏手术心室纤颤电除颤方法,临床连续100例观察,成人由原来50-70瓦秒降至20瓦秒,小儿由原来30-40瓦秒降至3-10瓦秒取得满意效果,进一步保护了心肌功能,并一直沿用至今。
80年代初,麻醉科内分为相对固定体外循环组和麻醉组。80年代后期开始引进国外体外循
心律失常诊治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诊治中心的前身是阜外医院临床电生理研究室。它是我国心律失常领域唯一的专门研究机构和临床诊疗中心。在过去的20余年中,研究室在历届院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为我国的心律失常、心脏电生理的研究及临床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创造了该方面我国多项记录。目前以年介入治疗心律失常患者过千例成为我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心律失常介入治疗中心,也是国际知名的心律失常研究中心之一。
电生理研究室建于1981年,其前身是心电图室,现任主任张澍,副主任浦介麟,该室自1956年即陆续开展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工作。1965年在国内率先开展永久起搏器治疗心律失常,至今已安装三千余例,为国内最大系列。1973年用自制的前极放大器经导管第一次记录到希氏束电图。在国内最先开展了心内电生理检查。各种新型起搏器均在国内首次应用。1983年安装了国内第一台双腔起搏器和国内第一台频率应答式起搏器。1985年安装了国内第一台抗心动过速起搏器。1989年和1990年国内率先开展经冠状动脉化学消融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试验研究。1990年国内首次应用导管射频消融房室结治疗顽固性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1991年广泛开展射频消融治疗旁道折返及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国内首先开展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动过速。国内首次自行安装埋藏式自动除颤器(AICD)。
心律失常诊治中心坚持始终以最新技术为广大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多年来成功救治了大量重症心律失常患者。在诊断方面以心电图、心室晚电位,动态心电图、食道电生理及心内电生理检查为技术特点,在治疗方面,对各种心动过缓性及心动过速性心律失常治疗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近十年来应用射频消融及心脏起搏技术治愈了上万例对药物无效顽固性心动过速及心动过缓病例。
近年来研究室承担了国家、部委以及国际多项研究项目,同时也是硕士、搏士培养点及搏士后流动站。在与国内同行共同发展及竞争中进一步确立并更趋稳固学术领导地位。
冠心病诊治中心
阜外医院冠心病研究室创立于1978年,我国著名心脏病学专家陶寿淇、陈在嘉和徐义枢教授分别担任前三任室主任,现任主任为陈纪林教授。冠心病研究室是集科研、临床和教学为一体的临床研究室,2003年更名为冠心病诊断治疗中心,目前有教授(主任医师)8名,其中1名工程院院士,副主任医师8名,本中心培养的主治医师7名,在院就读博士研究生18名,硕士生11名。冠心病研究室近20多年来一直承担国家重要科研项目,从国家七五开始,八五、九五到十五攻关项目,目前还承担了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卫生部等8项科研课题,先后荣获国家级以及院校级科研进步奖14项。冠心病研究室主管冠心病监护病房和2个冠心病普通病房总共90张床位的临床医疗工作,每年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0-50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000多例,还主管全内科冠心病患者的介入治疗,自1987年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以来,累积完成冠心病介入治疗12000余例(冠状动脉造影3万多例),去年全年完成2555例,今年前5个月已超过1500例,预计全年将超过3000例,在数量上不仅遥遥领先于国内其它医院,目前已成为亚洲第一,并进入国际特大中心行列。从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看一些重要的临床疗效指标,例如住院期间死亡率和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已明显低于国际报道,介入治疗的疗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冠心病诊治中心多年来重视国际交流,已组织了十届国际介入治疗大会,吸引了众多国际著名的介入治疗专家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参加学术会议,同时本中心先后获得向新加坡介入大会,欧洲PCR介入大会,日本CCT介入大会以及韩国介入大会转播手术的殊荣。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介入治疗领域的知名度已享誉国内外。
为了满足广大患者的需要,我院门诊于周一至周五均设有冠心病专科门诊(包括冠心病介入门诊),对于有介入治疗指征的患者可优先收入病房,入院后1周内安排手术,1-2周内即可出院。对于在院外已完成冠状动脉造影,适合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可于介入治疗的前1-2天入院,如无并发症术后第3天即可出院。由于卫生部系统采取了招标购进介入治疗耗材的方法,介入治疗费用今年又进一步降低,例如支架价格较2004年又下降20%左右,因此本中心可为介入治疗患者提供最低价格和最优质的治疗。
临床药理中心
“临床药理中心”的前身为临床药理研究室。1983年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被批准成为卫生部首批临床药理基地之际,在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陶寿淇教授的倡导下,成立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承担药物临床研究的实体单位--临床药理研究室。在第一任主任陶萍教授的带领下经过二十年的努力,搭建了我院心血管药物临床研究的工作的基本框架。
1998年后,完善了I期、II期临床临床研究的病房条件;建立和完善了药理实验室;开展了心血管药物不良反应监察。同时在以往的I、II、III期临床试验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上市后的心血管药物进行安全/有效性的再评价(IV期);在实践中,已拥有一支药品临床研究的专业化队伍,具有专业工作经验的临床、药理、药物分析和医学统计等专业人员,已形成较完整的一体化工作系统。
2001年12月,在原临床药理研究室基础上,通过了卫生部科教司组织的专家组审评,批准成为我国第一个“卫生部心血管药物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
经过我们几代人的工作与努力,为我国药品市场增添了逾百种心血管药物,并阻止了数种不合格药品的上市。工作质量和成绩受到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部和业内人士的肯定。临床药理研究室曾获医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获国家“九五”攻关(1035工程)重点课题奖,参加科技部成果展;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3名,目前在读博士生1名,硕士7名;已发表临床药理专业文章逾百篇。
为符合医院的统一改革要求,2003年将原临床药理研究室改称为“临床药理中心”。
肺血管病诊治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肺血管病诊治中心成立于2003年4月,其前身是成立于1972年的肺心病研究室及1997年曾更名的心脏肺循环研究室。肺血管病诊治中心是心血管病内科学范畴的直接隶属于院所领导下的临床诊疗中心,设有肺血管病专科门诊和专科病房(五病区),现有特聘著名专家1名、教授(主任医师)2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名、中心秘书1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2名。
肺血管病诊治中心不仅诊治各种心血管内科疾病,更以其收治各种肺血管疾病如肺栓塞、肺动脉高压、右心疾病等方面的独特之处而闻名于全国。肺血管病诊治中心在全院兄弟中心如成人心脏外科中心、放射科、核医学科、超声科等部门帮助和支持下,全院各种肺血管病的诊治技术综合实力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在某些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全国首先建立了肺血管病影像学诊断方法和诊断标准;1974年诊断了第一例无心肺疾病的肺栓塞患者;1990年开展了首例急性肺栓塞溶栓治疗,1997年开展了首例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内膜剥脱外科手术治疗。1997年至1999年开展了首次全国肺栓塞多中心临床试验。为引导全国肺血管病的发展、提高我国肺血管病防治水平、推广普及肺血管病诊疗技术做出了重大贡献。
肺血管病诊治中心曾承担了多项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如国家“七•五”、“八•五”、“九•五”、“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卫生部科学基金项目、首都医学发展基金项目、中国医学科学院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其他合作研究项目。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全国医药科学大会奖六项、卫生部科技进步奖四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项、中国医学科学院医疗科技奖八项。发表论文300余篇,编写专著八部。
肺血管病诊治中心培养了几十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毕业研究生遍布国内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此外,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心内科进修医师和专科进修医师。
肺血管病诊治中心的创立和发展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在著名专家蔡如升教授、程显声教授等老一辈专家的创业和领导下,曾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全国学术界处于领导地位,有过辉煌的历史。然而,目前肺血管病诊治中心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心的全体人员肩负着调整、改革、发展、重铸辉煌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