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局在京召开大会,表彰第三届国医大师和首届全国名中医。目前。国医大师评选表彰已开展三届,共评选表彰了90名国医大师,首次评选表彰了100名全国名中医。
最近,号称中医药专家的刘洪滨在全国各大电视台频频亮相,打着中医药的旗号欺骗老百姓。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的评选,能否杜绝江湖郎中,实现正本清源?
一问:为啥要评名中医
本次是第三届国医大师的评选,这是国家最高层面的表彰。为何本届评选新设立全国名中医这一称号?
2009年,首届30位国医大师评选,开创了中医药行业政府最高奖励和荣誉的先河。2014年评选第二届30位国医大师,两届评选表彰活动意义重大深远。国医大师是中医药行业的最高荣誉,每次评选只有30人。国家层面尚没有开展国医大师与省级名中医之间的国家级名中医评选。评选表彰部分全国名中医,既能弥补国医大师表彰名额有限的不足,充分调动中医药人才成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能进一步打牢国医大师评选表彰工作基础,避免人才选拔断档等问题。
本届30名国医大师中曾经是第一、二届国医大师候选人的有15人,占总数的一半;100名全国名中医中,曾经是第一、二届国医大师候选人的有32人。最大程度上弥补了前两届国医大师评选因表彰名额有限而留下的遗憾,实现了“抢救性评审”的目的。本次全国名中医评选表彰活动,表彰名额为100名。
无论国医大师,还是全国名中医,评选条件为何把从业年限作为一个硬杠杠?
首届国医大师要求候选人从事中医临床或中药工作55年以上,弥补“历史的欠账”。第二届国医大师评选条件为50年以上。本届国医大师评选与第二届一致,保持了延续性。全国名中医从医年限确定为35年以上。
中医是重视经验传承的医学。一名好的中医,需要在临床诊疗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通过大量实证经验采集和总结共性规律,逐步探索建立辩证的个体化诊疗方法,从事临床工作50年以上的老专家无论从学术水平、临床经验等各方面都能满足成为大师的基本要求。从事临床工作35年以上的专家,在学术积累、精力、体能等方面正值鼎盛,是中医药学术继承创新的中坚力量,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能够满足成为名中医的基本要求。
本届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分布特点是:表彰人选地域分布更加广泛、更为均衡。本届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评选共有推荐单位35个,有29个推荐单位产生了国医大师,人选共覆盖26个省(区、市)。与首届人选覆盖17个省(区、市)和第二届人选覆盖22个省(区、市)相比,分布更为均衡。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部产生了全国名中医。女性比例明显增加。本届国医大师中,男性25人,女性5人,前两届国医大师只有1位女性。全国名中医中,男性88人,女性12人。年龄结构保持稳定。首届国医大师表彰时年龄最大96岁,最小73岁,平均年龄85岁。第二届国医大师表彰时年龄最大的101岁,最年轻的67岁,平均年龄79岁。本届国医大师年龄最大的96岁,最年轻的66岁,平均年龄82岁。全国名中医建议人选中,年龄最大的95岁,最年轻的59岁,平均年龄76岁。
()二问:能否避免暗箱操作
如何确保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评选的公平、公正、公开,选出名符其实的名家大医?
在确保评选公平、公正、公开方面,一是推荐过程须经过必要的民主程序,集体研究,广泛征求意见。二是坚持“两审三公示”制度。“两审”是指预审和复审,预审是对省级推荐单位报送的材料进行初步审查,复审是由评审专家对预审合格人员进行再次审核并提出表彰建议人选。“三公示”主要是在基层单位、省级推荐单位和国家层面分别进行公示5个工作日。公示内容包括候选人的基本情况、主要事迹等。三是申报工作采取自下而上,逐级推荐的方式进行。
在接受监督方面,一是全过程接受纪检监察机构的监督。在领导小组下成立了监督组,由纪检部门人员组成,负责对评选过程的监督。二是全面接受社会监督。设立专门的监督举报电话和邮箱,并在中国中医公众号和我局政府网站及时公布候选人信息,接受群众举报。三是评审投票过程全程接受监督。
评审专家遴选推荐范围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本地区中医药管理部门、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和中医药高等院校范围内推荐。国家卫生计生委在机关和直属单位范围内推荐,国家中医药局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范围内推荐。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针灸学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中国中药协会在会员范围内推荐,总计75名。推荐人选为专业技术人员的,应担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在行业内和本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推荐人选为管理人员的,应为省级以上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人,熟悉中医药行业情况,有较为丰富的管理工作经验。我们对评审专家严格管理和监督,按照科学、公正、公平的原则开展评审工作,评审专家认真履行职责,廉洁自律,评审过程公开透明,确保了评审结果的公正性和严肃性。
按照首届和第二届国医大师评选工作惯例,本届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评审工作延续了专家无记名投票的做法。在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评审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负责评审工作。专家划票投票时间充足,由评审专家组成的监票组对投票、验票、唱票、计票情况进行监督,第一时间向全体专家公布投票结果。国家相关部委同志观摩了国医大师投票过程。
()三问:能否杜绝江湖郎中
最近,号称中医药专家的刘洪滨在全国各大电视台频频亮相,打着中医药的旗号欺骗老百姓。中医讲究“扶正袪邪”,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的评选,能否杜绝江湖郎中?
这些所谓的中医专家,既不具有中医师资格,也不在中医机构任职,却能让老百姓轻信,原因在于真正名家大医缺乏有效传播。为此,我们将在前两届的基础上,做好名中医的传承工作,正本清源,让更多的老百姓信中医、看中医、用中医,为中医药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60位国医大师建立了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补助专项建设经费共9000万元,全面深入整理、继承、推广国医大师学术思想和临床(实践)经验,形成国医大师学术经验传承推广平台,培养大批高层次中医药人才,推进了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目前,两届60位国医大师还有38位健在,其中首届13位,第二届25位。38位健在的国医大师中,35位仍然坚持在临床或带教一线,为广大患者服务,为培养中医药人才出力,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摇旗呐喊。
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首先是要把中医药继承好。只有把中医药传承好,才能守住根和魂。要传承大师、名中医的学术。围绕贯彻实施中医药法,建立健全师承教育制度,加快形成以人才培养和传承学术为核心,贯穿中医药人才成长全过程的师承教育体系。在师承教育中高度重视发挥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的主体作用,全面系统整理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确保中医药的学术精华薪火相继、代代相传。要传承大师、名中医承载的健康文化。各位大师、名中医是中医药健康文化的传承者和活学活用的典范。要深入挖掘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精髓,推动中华民族宝贵的养生理念和实践经验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多用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方式方法普及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引导人民群众会养生、能养生、养好生,让人民群众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
把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宏伟蓝图变成现实、愿景变成实景,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依靠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强大力量,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的榜样引领。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要坚持问题导向,从最紧迫的问题改起,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改起,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用中医药法破障闯关、解决难题,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普及中医药健康生活,优化中医药健康服务,完善中医药健康保障,发展中医药健康产业,为人民群众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健康服务。